现代“全息”一词的提出始于上世纪中叶的全息摄影技术,此技术中底片的局部包含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即全息现象。全息摄影术的发明人丹尼斯·加博尔由于发明和发展了全息术,于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丹尼斯·加博尔是全息论的开拓者,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高维系统,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在三维空间变成了独立的个体。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余年间,中国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对于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中的全息现象进行了许多的直观描述。譬如,学者张颖清提出了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王存臻提出了宇宙全息律,认为在宇宙统一整体中,各子系与子系、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相关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时空、动力、结构、功能、能量、信息、精神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他还提出了宇宙全息统一论。
趋向平衡规律是全息世界存在的内在根源,也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存在的内在根源。循着物质世界的这一基本规律出发,我们会理解为什么宇宙表现出“全息”性,找寻到全息宇宙的四个发展阶段,即“自存阶段”、“联系阶段”、“自调阶段”和“混沌阶段”,以及与其相应的四种基本形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
与天地合一的人体现着与全息宇宙相对应的全息性,成为“全息人”。“全息人”即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人。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一定要从这四方面去全面、深入地思考人、关照人,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